南宫NG北京首个碳循环公园有望实现“绿废”不出园,就地高效碳循环。最近,北京林业大学植源生物质热处理团队升级了废弃物热处理工艺及设备,并努力将其推广到本市多处公园落地应用。
落叶、秸秆、残花、败果等植物残余,都称得上是城市公园的绿色废弃物,看似无害,但若不妥善处理,不仅会占用土地资源,腐烂过程还可能产生难闻的气味和温室气体,污染环境,滋生细菌蚊虫,带来健康隐患。而碳循环公园,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将“绿废”变成绿肥,充分发挥园林绿地的储碳降碳功能。
顶着“本市首个碳循环”的光环,北京城市副中心西马庄公园采用了北林大自主研发的园林绿化废弃物低碳循环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碳循环。团队教师王振宇解释,就是对“绿废”进行资源化热处理,再将处理产物循环应用回园林绿地,从而增加植物生长量和碳储量,有效捕捉城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形成区域内的高效碳循环。
以往,这种变废为宝的过程要在公园外完成。随着团队的不断努力,就地碳循环将变成现实。在北林大校内的植源生物质热处理实验室,由热处理罐、加热系统、冷凝系统等部分组成的袖珍版设备样机运转正常。王振宇说:“它一次只能处理几百克的废弃物。真正的设备能连续进料,每天处理2吨‘绿废’。”
目前,设备已经研制成功。“绿废”经粉碎处理后,被送入设备,经历400至800摄氏度的高温及完全缺氧或限氧环境后,最终生成液相木醋液、固相生物炭、气相可燃气等多相产物。“这些就是‘宝贝’了。”王振宇举例,木醋液和生物炭可以作为生物肥料的原料,反哺土壤;可燃气可为设备运转提供能量,整个碳循环过程实现绿色环保。北京市地方标准《园林绿化废弃物热解处理技术规范》也在今年10月实施了。
最快明年,这批新设备有望在京落地,包括西马庄公园在内的一批园林公园有望实现就地碳循环。